距離上次去倫敦已經8年前了吧! (911發生的那年) 在我的心目中所謂歐洲的國家 還是以德國 法國 荷比盧 這些國家為主要印象的來源 至於英國 有一點陌生 買東西貴 食物不好吃 地鐵很深等等 這些不著邊際的記憶 拼湊著我對她的印象
但此行大大縮點我跟她的距離 (雖然因為英國突然取消對台灣的簽證要求 很多單位卻沒被照會到 導致我每次通關浪費了一些時間 比以前有簽證時還麻煩)
整個來說 以忙裡偷閒的夾縫時間來看我去的三個地方: Kent, London, 以及Cambridge,真是各有迷人之處 建築迷人 去過的餐廳跟飯店 也都有些讓我驚豔的地方 留待日後一一分享
說到書局 只能簡單的share些照片 畢竟書局的氛圍 是去了才知道 去的時間點/ 一個人或兩個人去/ 店內外的擺設/店裡當時放的音樂 都會影響每次去的感受
典型的大型連鎖書店一般會給人家比較predictable的印象 選擇性多 暢銷書及新書放在一些特定區塊 buy 3 for 2, 或是 buy two get 2nd one half price 或是 buy one get one free 等等都有
當然這是多數人的好消息 也是讓大家在此區留連的好動機
但我常覺得它們(這些書)露出一種"待宰"的面相;無辜的宿命啊! 到底打折是好還是不好 我們當end user當然喜歡有選擇 希望比較 有打折很高興
但我不了解出版業的生態 曾聽過一位經營獨立書店的朋友說台灣的出版量其實在全世界僅次於日本 是出版非常密集的市場 但似乎79折已經變成登陸的必需動作 感謝市場經濟讓我們有比價的優勢..不過不從消費的角度看的話 一本書呱呱落地就要被貼上折扣標籤 感覺上就覺得這標籤不應該屬於這本書 或是說跟書的封面設計格格不入的感覺
難道現在設計書封面的設計師 都還要考慮預留貼標籤的位置嗎?
如果是一本看完後覺得很超值的書 更是是有點不好意思
明明是新書呢 卻要落價出售才能增加被賞識的機會 anyway我只是再一次確認果然不是台灣才有這種特殊狀況 在英國我去的這幾家書店從機場的WHSmith, Oxford Street的Borders(美商),劍橋的heffers 也是很類似的這種"很拼"的感覺 *不一樣的只是貼的行銷標語不同而已
因為時間真的太少 書店六點就關了 有的店是window shopping 隔天再找時間回去 所以不能太貪心 我決定放棄去 Charing Cross Road書店街 而去了Notting Hill朝聖; 因為有臨時meeting的關係 多了一個周日 我們決定聽廠商的建議去劍橋 也讓我多開了眼界
此行印象最好的兩家店 在此分享
1. The books for cooks at Notting Hill
就在大名鼎鼎的The Travel Bookshop對面 有可愛的書夾 (bookmark) 跟很棒的食物的味道 書店內設計大方 有沙發 除了一般所謂工具書(食譜)以外 也有特別跟食物有關的字典 (如法譯英, 意譯英 etc.) 食物跟旅遊幾乎是密不可分 所以也有一些重點在描述食物的旅遊書 也有旅遊文學的書
我買了跟食物有關的旅遊經驗的書 也在她們的沙發區呆了一陣子
2. heffers in Cambridge
另一家是劍橋的heffers 我不確定他是不是連鎖書店 目前我只在劍橋看過 相當棒的一家書店 有一點點老誠品的味道(好像是中友誠品) 樓中樓的設計 店內駐有英國很流行的caffe 叫Nero 雖然這已經很普遍 (如borders v.s. Starbucks) 但她們的結合感覺更cosy一點 Nero的食物也比較好吃
其他還有The travel bookshop 是電影Notting Hill拿來當參考的有名書店 剛好我跟客戶在附近吃晚餐 前後相隔幾個小時外面都有人在拍照 可喜的是店內觀光味並不重 旅遊文學書也很多旅遊指南部分我買了在台灣比較買不到或選擇性沒那麼多的國家如烏克蘭等等
先前我看了詹宏志先生的綠光往事就很嚮往可以到倫敦的書店逛逛 (之前去倫敦的幾次都太趕了) 現在可以確定以後再去的時候 一定把大部分的spare time留給書店了 (衣服鞋子的shopping還是在德國比較划算喔)